阻垢剂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阻垢剂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【资讯】宜都市天峡鲟鱼致富新模式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重扇

发布时间:2020-11-04 06:32:59 阅读: 来源:阻垢剂厂家

宜都市天峡鲟鱼致富新模式,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

中国水产养殖网

湖北农业信息网讯:宜都,是湖北一个仅有40万人口的县级市,因地处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闻名于世。近年来,宜都市围绕鲟鱼特色产业发展,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,探索出通过养鲟富民强市的天峡模式。 一、背景与起因 1、宜都市具有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基础。宜都市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,长江、清江、渔洋河境内流程150公里,渔业资源丰富,拥有长江鱼类资源120多种,其中国家Ⅰ、Ⅱ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、白鲟、长江鲟、胭脂鱼、大鲵等,重要经济鱼类20余种。全市可养殖水面4.8万亩,现已全部利用,清江库区发展网箱养殖6500多个,水产从业人员1.2万人。2012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1.4万吨,渔业产值4.6亿元,系列产值12.7亿元。 2、水产品结构不合理,缺乏高端品种,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有限。上世纪末,宜都市水产养殖生产结构、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基本雷同,大面积实施池塘养殖、网箱养殖,主导品种为传统四大家鱼,缺乏价格高、市场俏的高端品种,由于品种较单一、上市时间相对集中,导致产品价格偏低,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不高,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不明显。 3、农户自发养殖规模小、水平低,抗风险能力差。受资金、技术等因素限制,养殖区域较为分散,养殖规模不理想,专业精养鱼池面积不大,仅占养殖面积的7%,而且多数鱼池因年久失修而导致水位变浅、池埂变窄,不能稳产高产,同时存在灌排设备老化等问题,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。鱼病、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养殖水产品的安全,2006年4-5月间,宜都市高坝洲库区养殖鮰鱼发生暴发性疾病,死亡鮰鱼80万斤,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;2007年8月,高坝洲库区渔业生产合作80多户社员所养的匙吻鲟在4天之内突然死亡80%,直接经济损失达150多万元。 4、缺乏龙头企业带动,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,附加值低。宜都市虽然拥有一批水产养殖大户、专业合作社,但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,企业规模和实力偏小,而且均以养殖和鲜销为主,水产品精深加工明显滞后,产品附加值低,经济效益不高。 5、原有养殖模式严重污染环境。原有的池塘养殖、网箱养殖密度过大,部分养殖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,大量投饵、投肥,使用抗生素等药物,不仅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,投资者的利益不能持续,而且渔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。 在此背景下,为了提升宜都市水产养殖业的质量与规模,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,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,宜都市于2003年引进湖北省从事鲟鱼驯养繁殖、鲟鱼制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,共同探索鲟业特色产业富民之路。 鲟鱼起源于二亿五千万年前,是世界最古老、生命力最强的物种,最大年龄300多岁,最大个体3200公斤,素有“鲟龙、皇帝鱼、软黄金、活化石”之称。鲟鱼药食同源、健美同体,富含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脂肪含有12.5%的“DHA”和“EPA”(亦称脑黄金),对软化心脑血管,促进大脑发育,提高智商,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;软骨和骨髓(俗称“龙筋”)有抗癌因子,可完全直接食用,素有“鲨鱼翅,鲟鱼骨”之说,鲟鱼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、科研、经济价值。 近几年来,宜都市结合新型化城镇化建设,在龙头企业自主发明的生态循环水工业化养鲟模式基础上,与当地农户合作,把江河库湖传统养殖模式“搬”进农民家庭立体厂房,帮助农户实现足不出户创业致富,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,为破解“三农”难题创出了一条新路。 二、做法与经过 天峡模式在“公司+协会+农户”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基础上,以节约用地、少投入多收入等为根本出发点,开创养鲟工厂在农村、车间在农户,农村办工业、农村变城镇的新型产业样本,打造“地上新城镇、地下鲟鱼城”的别致景观,将生态化工厂养殖、新型城镇化与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,开创了农村一、二、三产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发展模式。 在天峡模式的形成与完善中,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、探索: 1、将工业化生产技术、生态农业与单个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,创造现代农业新架构。 天峡模式是按照现代工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,结合农业生产用地有限等客观实际,坚持以家庭成员为生产主体,将单个农户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,将工业化生产与农民家庭相结合,创建了“地下生态养鲟博览、地上生产服务高效、楼上生活文明美好、屋顶光伏电站配套”现代农业新架构。 天峡模式结构为单元模块式,单户为独立型,多户为合作社型。以家庭地下室为基础,建设全封闭、全生态循环水养殖车间,利用微生物、水生植物、水生动物互生原理净化养殖废水。地下建工业养鲟(观赏)车间,地上建产品分割、展示、农家乐、居住、办公等综合配套服务楼,实现种、养、加工一体化。以太阳能为动力,以气泵提水为纽带,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,将水生蔬菜、花卉生产与鲟鱼养殖、加工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能源、物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;形成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生态养殖新格局。天峡模式比传统养殖方式省地99%、省水99%、省力99%。 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卢武昌一家5人,家庭收入之前主要靠儿子外出打工和儿媳在家种地,年纯收入仅2万元左右。2010年,卢武昌一家运用天峡模式,在建新房时配套建设了144㎡的地下室养鲟车间,当年纯利5万元。卢武昌和老伴都是古稀之年,平时在家管理地下室养鲟车间,只需花20分钟喂鱼即可。随着养殖技术经验积累,他现在养鲟年纯收入在8万元左右。 2、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。 通过天峡模式,农户开展楼下鲟鱼养殖、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发展第一产业;龙头企业收购农户养殖的鲟鱼,进行分割销售以及深加工带动第二产业;农户因地制宜开发养鲟观赏与农家乐、休闲旅游等繁荣第三产业,天峡模式将三大产业有机结合,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,推动了三产的协同发展。 当地政府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,结合新农村建设,按照现代化农村居民点的要求,引导农户集中建房。同时加大投入,配套了超市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各类公益设施,形成了新的集镇,将农村建成为现代化的小城镇,实现了农村向城镇的转变,大力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与面貌,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。此外,新产业的兴起、新集镇的形成带动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同步发展,农户在从事鲟鱼科技养殖及旅游服务业的过程中接收了外来信息,开阔了眼界,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平,有效推动了人的城镇化的进程。 2011年,宜都市红花镇渔洋溪村33户农民按照天峡模式,统一标准建设了新居,建成了室内地下养鲟博览园,地上居住与鲟制品专卖店,房前屋后种植蔬菜的生产模式。当年,在因建房导致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,平均每户年产鲟鱼3吨,创利润5万元。 3、推动农业、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。 天峡模式,创造性地将农民住房地下室变为养殖车间,一楼二楼建旅馆商店或农家乐、开发以鲟鱼产品为主的旅游休闲食品和农家菜,三楼居住,探索出地下室工业化生态养殖的现代农业模式(也称“鲟鱼观赏馆和水生植物园”)。该模式实现鲟鱼车间化养殖,不受季节性限制,不受室外环境影响,提高了鲟鱼产品质量,又美化了环境,同时彻底改变了养鱼到湖泊、劳作到田间的传统模式,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解放,将农家变为工厂、将渔民变为工人、将农村变为城镇、将农民变为市民。 在天峡模式的实施过程中,宜都市政府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,先后在项目申报、项目用地审批、农户建房用地、生产科技开发与攻关、农产品营销、农户和企业融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,包括将农民建房与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相结合,对统一建房运用天峡模式的农户一次性给予资金补助5万元;金融部门在小额信用贷款、担保抵押贷款等方面对运用天峡模式的农户优先考虑等等。 4、深化“公司+协会+农户”产业机制。 天峡模式将公司、协会、农户三者紧密结合,形成了利益共同体。龙头企业实行“四统一”服务,即向上岸渔民、失地农民、下岗工人等统一提供鱼苗、统一提供饲料。统一提供技术支撑、统一回收产品。协会积极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,及时解决农户养鲟过程中的实际问题。农户按照技术规程科学养鲟,并将鲟鱼销售给龙头企业,获得稳定收入。 三、成效与反响 1、农民显著增收,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。 宜都市积极推广天峡模式,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。全市10个乡镇积极引进推广天峡模式,红花套镇9个村村村推广运用,其中渔洋溪村30%的农户运用了天峡模式,渔洋溪村二组80%的农户运用天峡模式,每年户平增收5万元以上。 近年来,在天峡模式的带动下,宜都市红花套镇先后荣获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、湖北省百强乡镇、湖北省文明乡镇等称号,渔洋溪村也成为全省、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,红花套镇城镇化率上升五个百分点,达到45%,高于全市其他乡镇。 2、生态环境大大改善。 天峡模式是一条低能耗、零排放、环境友好、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养鲟之路,替代了传统产业模式。一是生态循环养殖,无污染;二是节省土地,缓解了大规模养殖与农业用地有限的矛盾,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;三是促进了水产养殖上岸,进入家庭地下室,减轻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,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,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。 3、社会各界大力肯定。 天峡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肯定。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课题组考察天峡模式后认为:为农村经济发展、实现农业增收、农民致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模式。财政部领导考察天峡模式后,利用微博感叹:“若不是亲眼所见,还以为是个大忽悠”。科技部有关领导赞扬:“神奇!神奇!农民居家养鲟轻松致富太神奇”。湖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有关同志评价说,天峡鲟业模式是实现农业科技化、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尝试,实用,可行,有效,值得借鉴,建议在全国农村大力推广。中央电视台在考察、拍摄《鲟鱼该在什么地方养》专题片后高度评价:“天峡模式”可带动百万农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,是振兴“三农”产业的风景线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农民日报》、《湖北日报》、《凤凰卫视》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先后对天峡模式进行过宣传报道。香港、新疆喀什、四川、河南开封等地也在积极引进推广天峡模式。 4、有利于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全新型市场主体 天峡模式变“免税农业”为“税源导入”,2012年度为宜都市贡献税收约1亿元。在天峡模式中,大量上岸渔民、失地农民等成长为养殖能手或小微企业创业者,以现代化新型市场主体的身份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,各得其所,共谋养殖产品增值效益最大化。 四、探讨与评论 1、天峡模式可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 近年来,通过引入天峡模式,宜都库区农民通过养鲟形成的资产少则数十万元,多则数百万元乃至千万元,仅清江库区年产鲟2万多吨,总产值约20亿元左右,占全国鲟鱼养殖总产量的1/3。天峡模式既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,还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安全、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,更能解决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而形成的夫妻分居、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等的农村社会问题。 2、天峡模式的推广亟需政策改革创新。 目前,天峡模式的推广关键在于有关政策瓶颈能否有效突破,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能否进入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亟需有关部门在农用设施用地、工业建设用地、综合用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性质上给予合理的政策定位。

六台宝典官方免费下载

剑凌苍穹

风云七剑九游版

神探王小锤破解版